(本报科创调查组 王远)上海松江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工程师张毅,每周三都会乘坐新开通的跨省通勤巴士,前往50公里外的苏州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进行技术指导;而在合肥科学岛的量子实验室里,来自上海交大的科研团队正与中科大专家联合攻关;嘉兴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,长三角九城市联合发布的《G60科创走廊三年行动计划》引发热议......这些流动的创新图景,正在重塑长三角的科创生态。
■ 制度创新突破」
✓ 全国首个跨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
✓ 联合设立100亿元科创基金
✓ 建立九城市"人才绿卡"互认制度
上海喝茶服务vx ■ 重点合作项目」
•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-苏州生物医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
•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-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作平台
• 芜湖机器人产业园-松江人工智能基地产业联盟
■ 成果转化数据」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√ 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43%
√ 联合专利申请量突破1.2万件
√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率提升至68%
■ 企业成长案例」
▷ 上海昊海生科:在宣城建立产业化基地
上海品茶工作室 ▷ 安徽科大讯飞:将智能语音总部设在松江
▷ 浙江华友钴业: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新材料
■ 专家解读」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指出:"G60走廊最宝贵的经验是形成了'研发在上海、转化在周边'的梯度布局,这种基于产业链分工的协同创新模式,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"
(本文数据来源于《G60科创走廊建设年度评估报告2025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