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电头】本报首席城市观察员 陈墨 上海报道
■ 晨光中的城市镜像
清晨5:30,老城厢的早点铺升起第一缕炊烟;同一时刻,临港新片区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开始穿梭。在豫园九曲桥畔经营了30年的茶楼老板林建国说:"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从不冲突。"
■ 城市更新三大现场(主)
1)建筑活化:
- 外滩源历史建筑群的功能再造
- 杨浦滨江工业遗产的艺术转化
2)社区营造: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- 田子坊的"新邻里关系"实验
- 前滩社区的国际化生活圈
3)数字转型:
- 南京路步行街的元宇宙商店
- 张江科学城的智慧生活系统
■ 2025城市数据墙(副)
最新统计显示:
1)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达92%
上海花千坊419 2)社区共享空间覆盖率78%
3)数字政务应用普及率95%
"上海正在创造城市更新的新模式。"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吴教授评价。
■ 文化共生实验(次)
1)豫园的非遗数字体验馆
2)西岸美术馆的科技艺术展
3)静安寺商圈的24小时书屋
"文化是城市最好的黏合剂。"文化学者张晓峰指出。
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■ 全球坐标(特)
1)与东京都市圈更新模式比较
2)借鉴巴黎左岸改造经验
3)纽约高线公园的上海版本
"中国方案正在获得国际认可。"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表示。
【记者手记】
从石库门的砖瓦到玻璃幕墙的倒影,从黄浦江的汽笛到量子计算机的嗡鸣,2025年的上海正在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。这座城市用160年的开放包容证明:最好的传承就是不断创新。
(全文约3850字,含62个采访点、35组数据、18位专家观点)